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作为新兴产业的现代物流业,被视为能够降低社会物质消耗、降低交易费用、提升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产业。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文件中,提出要改革仓储企业经营体制,推进仓储设施和业务的社会化。后危机时代,我国的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本文正是以仓储业改革为切入点,讨论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产业的升级问题。
二、现代物流产业的主要特征系统化。传统的物流经常就某一企业进行组织控制,但现代物流从社会角度实行系统化管理。通过对整个商品流动进行控制,实现效益最大和成本最小;为实现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物流系统可促成高效、通畅、可控的流通体系的构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提升效率和效益。
体化。现代物流往往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甚至出现了融合是大型企业的内部,不同车间之间也需要交换性质的物资流转,促成物流向生产过程逐步渗透,实现物流的体化。
社会化。市场经济下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专门的物流中心提供,此类物流中心通过集约化物流节约物流费用和社会流动资金,促进资金的流动。
信息化。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物流业的效率和效益都依赖于信息管理技术的提升。物流的信息化能够加强信息的共享,促进其传递,提升物流系统效益。在信息化的支撑下,通过储存和运输等系统,物流设施将促成覆盖面逐渐扩大的物流网络,最终促进物流成本的下降。
三、传统仓储企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目前,我国的仓储业发展并不全面,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阻碍了我国整个仓储业的健康发展。
仓库的建造、利用以及构成比例不合理。仓库资源明显有部分闲置,但还是出现了重复建设的不良现象;更有些仓储企业为了提高仓容,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就盲目建造仓库,最终导致仓库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成本的增加。据有关数据估计,我国仓库总量的70%左右是普通平房,25%左右是楼房仓,立体仓库的比例仅有5%.库存拥挤和仓库闲置并存。有的企业规模小但业务量大,而有的企业规模大但业务量小,这就使业务量大的企业无法满足仓库容量的需求,而业务量小的企业仓库资源却大量闲置,一方面使得有些企业的仓储资源远远不能够满足其运作的需要,而另一方面,有的企业仓储资源却处于闲置浪费状态,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制约了我国仓储业的发展。
信息量投入少,仓储信息不流畅。仓储企业普遍追求企业“量”
的增加,虽然现在信息技术逐渐进入仓储业,但目前还是有很多仓储物流公司就只是一个库房、一套办公桌椅、一台电话,还是有很多中小型仓储企业没有安装信息系统,或者信息系统很差,造成企业与外界的“隔离”,没有达到信息流通的效率。
四、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产业升级的途径传统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为积极稳妥的实现转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仓储企业内部结构转变。仓储企业需要仔细盘点其拥有的有形与无形资源,涉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结合已有设施并考虑到产品和消费多样化的趋势,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通过与厂商、批发商、零售商的积极合作,构建物流、配送中心,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通过研究市场、客户、地区等信息,构建跨区域、跨国界的物流组织网络,发挥现代物流的功能,为仓储企业物流市场的开拓打下牢固基础。以土地置换、联合、参股等各种途径取得物流资源,通过整合、联合等途径,积极实现优势互补和规模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仓储物流企业。
新型物流服务理念培育。仓储企业应当废除固有的陈旧观念,确立“服务第,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信息化时代的市场竞争异常残酷,企业对时间效益非常强调,节奏较快,为了有质量和速度保障的服务,也是新世纪企业业务的新特点。在现代物流发展中,减少客户的经营成本是其与传统仓储相比而言的主要优势,也是获取市场份额的关键。降低客户的资金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等等,提高客户资金流配置的效率。就高品质的服务而言,可协助客户减少经营成本,充分的获取利润。
应用先进物流技术标准。传统的仓储企业在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过程中,应当有力的推广先进物流技术和国际标准。通过运输技术、仓储技术、包装技术、信息技术等在内的技术使用,能够促进产业和企业的健康成长。其中,信息技术的主要核心,大力推进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通过计算机管理订货、库存,以及配送中心、运输车辆及运行的管理,提升信息反馈效率,提高仓储物流供应链的控制能力。同时,通过物流标准化,确保仓储物流系统的统一和协调,对之必须高度重视。考虑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标准已相当普遍,能否采用国际标准,成为企业能否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条件。物流标准应当和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竞争中的地位,促进传统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提升产业升级速度。
|